北周天和七年三月十四日(572年可盈配资,南陈太建四年),北周的京师长安,文安殿内。
当时,北周的大冢宰、晋国公、都督中外诸军事宇文护刚刚从同州视察归来,风尘仆仆地抵达长安,立刻被皇帝宇文邕召见入宫。武帝宇文邕一如既往地以尊敬而亲切的态度迎接这位比自己年长三十岁的堂兄,先是在文安殿行兄弟礼,然后缓缓引领宇文护进入含仁殿,拜见太后。武帝对宇文护说道:“母后年事已高,却喜好饮酒,屡次劝阻却未见效。今日兄长与我见面时,务必劝母后少饮。”说完,他从怀中取出一本《酒诰》。宇文护看着眼前这位堂弟如此真诚,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在含仁殿内,宇文护正在为太后认真诵读《酒诰》,突然间,一记重击将他打得晕头转向,瞬间倒地不起。出手之人竟是北周皇帝宇文邕,他亲自持玉笏一击将宇文护打倒。随即,宇文邕命令左右太监将宇文护斩杀。然而,宇文护一向威势赫赫,左右的太监虽心中恐惧,手中的刀剑却使不上劲,几次挥砍竟未能伤及宇文护分毫。眼看宇文护即将恢复,隐藏在一旁的卫国公宇文直猛然上前,一剑斩下宇文护的生命。
展开剩余74%自西魏恭帝三年(556年)宇文泰去世至北周天和七年(572年),掌权近16年的宇文护可盈配资,在政治风云中权倾一时,连杀三位帝王与四位柱国级大臣,几乎统治了北周。然而,这位纵横权力舞台的大权臣,最终却死于一场突如其来的政变,落得如此悲惨的结局。
政变发生后,宇文邕立即召见长孙览,命令他将宇文护的直系亲信一一诛杀。被列入名单的有宇文护的诸子、诸弟以及亲信大臣:柱国谭公宇文会、大将军莒公宇文至,崇业公宇文静、正平公宇文乾嘉,以及宇文护的亲信如侯龙恩、刘勇等人。从这些人的官职、爵位与勋位可以看出,他们都手握重权。然而,这场政变的发生,却毫无反抗,宇文护集团几乎在一夜之间土崩瓦解。与北魏刺杀尔朱荣的动荡不同,北周政权的交接似乎顺利得令人惊讶,这也是后期南北朝历史中少有的平稳政变之一。
政变是一次高风险的豪赌,若失败,意味着命丧黄泉;若成功,便能一飞冲天。而宇文邕经过长达12年的耐心隐忍,最终将危险降到最低,以精心策划的方式,成功反击,消灭了宇文护集团。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描述宇文邕的性格,那便是“阴沉”。他不仅城府极深,还具有出奇不意的耐性。回到北周武成二年(560年),宇文邕继位时,面对权倾一时的宇文护,他选择了忍让与隐忍。刚登基不久,宇文邕便加大了对宇文护的权力支持,任命他为晋国公、大冢宰,并不断将政权分配给宇文护。然而,宇文邕心中早已布下了自己的棋局。
年仅17岁的宇文邕,在其登基初期便开始了对宫廷和禁卫系统的逐步布局。他任命自己亲信宇文孝伯为右侍上士,这是一个表面上看似不起眼的职位,却在控制宫廷安全、打消宇文护疑虑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宇文邕还任命了王轨、宇文神举等人进入禁卫系统可盈配资,并通过这些小心翼翼的布局为自己积累了足够的力量。
宇文邕的亲信大多出自宗室疏属,如宇文孝伯、王轨、宇文神举等人。他们虽然家世显赫,但大多未在权力中心担任要职,属于政坛新兴力量。与此同时,宇文邕还在宇文护的掌权阶段,通过任命这些亲信稳步增强了自己在禁卫军和宗室中的影响力。
宇文护虽然强势,但在多个方面暴露出其不足之处。首先,在权力的扩张过程中,他虽加强了内政管理,对外征战却屡次受挫,造成了声望的下降。与此同时,宇文邕在细微之处逐步增强了自己手中的权力,例如通过升任宇文孝伯和宇文神举等人到更关键的职位,为自己日后发动政变做好了准备。
而宇文直的倒戈则成为这场政变的关键。宇文直是宇文护的亲信,也曾依赖宇文护的支持获得权力,但他最终选择了背叛,站到了宇文邕一方。这一背叛为宇文护的垮台埋下了伏笔。
最终,宇文邕成功发动政变,消灭了宇文护及其党羽。政变结束后的北周,武帝宇文邕对政局进行了迅速而稳妥的恢复与整顿。在清除宇文护亲信之后,宇文邕还进行了大规模的保护措施,确保北周政权的稳定,避免了类似南朝宋、南齐等朝代政权更替时的血腥斗争。
政变后的第二天,宇文邕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建德”,宣告了新一轮的政治变革开始。三年后,宇文直发动叛乱,结果兵败被贬为庶人,最终被宇文邕亲自诛杀。宇文邕的亲信们,如宇文宪、宇文孝伯、王轨、长孙览等人,继续跟随武帝走完建德时代,并在北周末期,开始了各自不同的命运。
这场政变虽然结束了宇文护的统治,但它同时也为北周带来了短暂的稳定与繁荣。宇文邕的精心布局与果断出击可盈配资,展示了他过人的政治智慧。
发布于:天津市牛360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