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谁在背后给“兄弟”一刀掌牛宝,将其推入深渊,又是谁让土耳其在一夜之间赚得盆满钵满?其实这背后的根本原因并不是传闻中的技术泄密,而是在长期对未来的战略眼光上出现了严重的缺失。众所周知,卡姆拉基地曾被视作中巴友谊的象征,如今却逐渐变成了一座失去生机的灯塔。十八年前,当首批JF-17正式下线时,巴基斯坦空军的一位资深上将还骄傲地对外宣布:“我们再也不依赖二手幻影战机。”然而岁月流转,十几年过去,同一座工厂却忙着把夹具、模具和工艺卡打包运往安卡拉。那一幕,比任何外交辞令都来得更刺痛人心:昔日的自主自强,如今成了他人手中的定制货。
土耳其的KAAN战机在去年实现首飞,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个项目从立项到飞机下线,整整只用了三年时间完成。这种速度仿佛一阵飓风,瞬间颠覆了传统军事发展节奏的认知。更令人震惊的是它的定价——每架仅售8000万美元,价格竟比歼-35E低了约30%。印尼和沙特在毫不犹豫之间就下达了军购合同掌牛宝,总额高达200亿美元。对这样的现象,巴基斯坦政府只能以“遗憾”为由作出回应,然而这一声回应早已无法掩盖其在战略层面的缺陷与迟滞。
展开剩余56%事实上,从巴基斯坦空军近五年的空军采购预算数据就能看出端倪:对枭龙Block3的升级投资呈现出逐年递减的趋势。所有迹象都在提示,在土耳其伸出橄榄枝之前,巴基斯坦方面的优先级已经悄然转移,转向了更有前瞻性的外部合作与技术路径。然而与土耳其的合作最终只落得个鸡飞蛋打的结局,如今巴基斯坦剩下的角色,大多只是“技术顾问”,年收入也仅仅是象征性的几百万美元。与当初中国手把手地帮助他们设计、制造整机的情景相比,这种落差显得格外刺眼。归根结底,仍然是战略眼光的方向性问题——巴基斯坦始终没有建立起真正的知识产权保护屏障。
他们一直坚持的信念是:作为穆斯林国家,他们彼此之间不会伤害对方。然而现实给了他们一个狠狠的耳光。土耳其把伊斯兰合作组织视作一个市场工具,而对巴基斯坦而言,这却被误读为一种信仰与身份的高度认同。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KAAN很可能衍生出舰载版、双座版和无人机母机版这三类衍生型号,而每一个版本的背后几乎都能看到枭龙的影子,只是份额早已不再落在巴基斯坦手中。如果巴基斯坦仍执着于“升级自家舰队”的想法,唯一的现实出路大概率仍然是再次向中国购买歼-35E。只是价格势必不再回到往日的水平,涨幅几乎是必然的现实。
发布于:天津市牛360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